“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清明节将至,各类祭扫活动将迎来高峰期。祭扫墓园,是祭奠逝去的亲人朋友,寄托哀思的一种传统方式。但在祭祀过程中焚烧纸钱、香烛极易引燃枯草、林木,引发山火。根据《刑法》第115条,过失引发火灾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构成失火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清明期间,此类案件时有发生,所以我们仍应警钟长鸣。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陵园推出了代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形式,旨在共同推动清明祭祀低碳环保、文明绿色。在华为的应用商店,凌云永然搜到了一款由某“礼葬文化”公司开发的“祭祀跑腿”APP。此类新型祭扫形式,是数字时代满足人们祭扫需求的必要补充,但也出现了一些市场乱象,包括随意报价,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欺骗消费者的情形。
另外,一些云祭祀APP粉墨登场。有记者专门以“祭祀”为关键词在苹果应用市场进行搜索,发现数十款“云祭祀”相关应用,其中不少应用更是结合了“元宇宙”“数字遗产”等前沿概念。
该类平台在创建灵堂、墓碑时,普遍缺乏对被祭祀对象真实性等问题的合规审核机制,导致发生活人被列入云灵堂的侵权事件。同时,不少已故艺人、名人或伟人的纪念馆也在这些平台上被随意创建,并作为热门内容推荐给用户。同时,许多云祭祀APP需要上传大量个人信息才可使用,存在泄露用户隐私的风险。有的甚至通过排行榜、PK等形式诱导用户消费,使原本严肃的祭祀行为变得娱乐化、商业化。
我国现行的《殡葬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规定中均未有涉及网络祭祀内容,该领域的监管存在空白点。
2023年,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就曾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 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通知从不得借机敛财和诱导充值、规范祭扫流程管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严管页面生态、优化访问和举报功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对网络祭扫平台提出要求。
2025年2月,由民政部组织起草的《网络祭祀要求》民政行业标准正在征求公众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祭祀应保证祭祀内容健康,不宣扬封建迷信,符合公序良俗,服务平台不应提供宣扬封建迷信类的虚拟祭祀物品。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该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网络祭祀的定义、通用要求,并对网络祭祀服务人员、服务平台、服务内容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征求意见稿,网络祭祀是以电子设备为载体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包括网上纪念馆和网络实景祭祀两种。其中,网上纪念馆是指进行网络祭祀活动的线上场所;网络实景祭祀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将用于纪念逝者的实景活动过程以图像、音视频通过网络祭祀平台传送给访问者的祭祀行为。
根据相关要求,网络祭祀服务应取得合法资质,遵守殡葬、互联网行业的相关政策、法律的有关规定。网络祭祀应保证祭祀内容健康,不宣扬封建迷信,符合公序良俗,服务过程中用户权益和精神不受到伤害。
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祭祀服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殡葬文化、政策、礼俗方面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操控服务平台各项功能,并具备相关文件内容审核理解的能力。网络祭祀服务平台应满足用户通过网上纪念馆进行网络实景祭祀,并将祭祀过程的照片、视频图像等资料保存在网上纪念馆内。网络祭祀服务平台提供的虚拟祭祀物品包括鲜花、歌曲、音乐等,不应提供宣扬封建迷信类的虚拟祭祀物品。
关于服务内容,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祭祀应当呈现庄严、肃穆、健康的网络祭扫信息。不应当利用网络祭扫恶搞、抹黑、攻击他人;不应当传播歪曲历史、诋毁英烈、传播低俗庸俗、封建迷信等不良信息;不应当恶意营销、设置“香火”排行榜等低俗行为;不应当通过网络祭祀平台提供不健康的导流引流服务。网络祭祀服务应当逐步具备语音、大字等无障碍信息交流功能,同步采取语音、大字、盲文、手语等无障碍信息交流方式。根据征求意见稿,平台与用户签订线上协议后,方能提供网络祭祀服务。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摘自百度百科)
清明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节日。文明祭扫,关乎公序良俗的底线维护。我们理应守法为本,共同努力还清明以清明。